Saturday, December 18, 2010

给家长和同学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们,同学们:

平时都在忙,好不容易有长假,和大家沟通沟通。

大家是否想过语言是如何掌握的?母语和第二语言有什么不同?专家们认为:一是通过“ Acquire”,我们把它翻成“获得”,一是通过“ Learn”,即“学习”。“获得”和“学习”不同,“获得”是潜意识的活动,而“学习”是有意识的行为。

真正的,活的语言是“获得”的。其过程是:必须有 “输入”(input), 即外在的语言环境,才能有“输进”(intake), 即“耳闻”,经过加工,然后“输出”(output)给“输入者”。整个过程是互动的。举个例子:我从来没有读过“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的谱子,也没人教过我,我也没有有意识地学唱过,但是,我听过许多遍。一次学校乐队要我来一段黑管独奏时,我可以熟练地吹出来,还加了一点花音。这说明:有了能让人理解的,有意义的,充足的“input”,听者就会自然而然地“intake”,然后有机地(organically)“output”并“acquire”语言.

“学习”语言就没有那么轻松了。因为没有input,他要单方面地intake语言,知道语言的规则,考虑语言的正确性,然后经过大脑 process,最后 output。人脑是容量有限的信息处理机(capacity limited mechanism),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时处理不同的信息。Intake到脑子的语言,在没有完全处理之前,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一旦熟练以后,处理过程就自动化了。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刚学开车的时候,注意了方向盘就忘了踩刹车,注意了踩刹车,又在慌乱中踩了油门。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这些动作都协调得很好,全部自动化了。坐上车以后,要考虑的是要去哪里,走哪条路,其它的开车动作都无须思考。因此,大量的 intake,持续的 process,才会达到某种程度的自动化(automatic processing)。

所以,要学会一种语言,要么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要么有大量的练习。然而,要学好一种语言,既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又要有大量的练习。

既然语言环境如此重要,在美国,我们怎么来创造中文语言环境呢?在家说中文是最关键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量输入(input)中文,孩子大量输进(intake)。 开始是模仿,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处理 (process) , 最后输出(output),说出自己的想法。先是和父母讨论家庭生活有关的事,比如:吃什么,买什么,到哪里去玩。当孩子能说流利的“厨房语言”后,就要和孩子谈学校里的事,社会上的事,或要孩子看中文电视新闻,DVD,等。这样才能扩大语言表达的范围。整个过程是潜意识的,“获得”的语言在大脑左半球语言区。这里是自发语言运用系统中心,是语言能力的根本。这些种植基因的事别人无法替代,只有父母才能做。90后的孩子,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基本的技能。与其让孩子花七年时间和精力在中学和高中去“学习”西班牙文,不如花七年时间让孩子在家从父母那里“获得”中文呢!同时,还能增强亲子之间的关系,何乐不为?

“语言学习”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家庭作业,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其语法的掌握。“学习”得到的语言虽然在大脑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它还没有达到成为gene的程度,所以它不是语言能力的一部份。它只能在语言输出中起监控作用,特别在写文章时。尽管如此,我们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时候,只能用这种方法来硬学。其过程是重复的,持续的,要做大量的作业和练习。当初我们为了考“托福”,就是这样苦学的。学习者除了需要有毅力,外向的性格,放松的心情,还要有动力(留美)才能学会。如果没有动力,意志薄弱,性格内向,心理屏障高,再加上不做作业,就很难学会。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我的意思了:一是要家长在家多说中文,二是要同学做家庭作业。其实,我还有一个意思:我这个 Compu Chinese School的特点不是向同学提供第二个(家庭是第一个)学中文的语言环境,而是提供中级语言课程,或“应试性语言学习”

要说语言环境,Compu Chinese 每周1.5小时的课根本比不上每周10多小时的课后中文学校。但是,要提高,要应试,Compu Chinese 就能比较合适。

从500班开始,我们在第一堂课用大声朗读,回答问题,电脑听打,来熟悉语言。老师再对语言难点进行讲授,并要同学英译中。我认为:会把两种语言形式,跟一个意义联系起来,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比如:Good! 可以翻成:很好!Great! 可以翻成:好棒!Wonderful! 可以翻成:太好了!incredible! 可以翻成:真是好极了!用同学的母语来理解中文比你光用中文解释要准确得多。

第二堂课看话题广泛的 Video,有经济,交通,地理,建筑,科技,艺术,文化等。其目的是提升同学们用中文阅读话题不同的文章。由于大部份同学的中文还在“厨房语言”的水平,离开“吃喝玩乐”就看不懂了。美国的学生在常识方面比较欠缺,知识面较窄,所以要有意识地和同学们讨论各种问题,让大家接触家庭以外的语料。这些语料积累多了,就会进行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例如:磁悬浮,就是maglev。

第三堂课主要是做练习,500和600做SAT,700和800做AP。一学年可以做三套SAT,或三套AP。通过练习,让同学们了解SAT测题的类型,词汇,语法,惯用法,了解AP的作文类型,结构,以及对话和文化讲演的题材,内容安排,技巧。写作和文化讲演是难度较高的测试,需要较多的练习,所以,另外又安排时间进行模拟测试。AP是用电脑考,Compu Chinese是用电脑教。四年汉字打下来,在速度上,准确度上是可以应付AP考试的。这也是我们学校的特点。

谈这些,是想让大家了解我的想法。

圣诞快乐!

梅老师
十二月十七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