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6, 2010

给家长和同学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们,同学们:

暑假以来,我一直在反省自己。
作为一位老师,首先要知道老师是什么?汉朝有一位学者叫杨雄,他说:师哉,师哉,桐(童)子之命也。老师啊!老师啊!你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是啊,老师这个职业实在太伟大了。因为老师不仅要教同学们知识,还要教做人,这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一位只教知识的老师是在教书,而一位既教知识,又教做人的老师是在教育。我们把education翻译成“教育”,其实是不太确切的。Education的意思是:the art or process of imparting or acquiring general knowledge and of developing the powers of reasoning and judgment. 看看我们的老祖宗在“说文解字”中是怎么说的:教是“上所施,下所效”;育是“养子使作善也”。可见,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教育包括教如何做人。
会做人的人起码要懂“礼”。什么是“礼”?礼就是鞠躬,打招呼吗?这叫“仪”。“仪”加上“敬”,就叫“礼”了。所以,见到人,不仅要打招呼(现在,有不少孩子连打招呼都不打),还要把“敬”表现出来,不要像饭店,或百货公司门口的小姐一样,让人有“恭而无礼则劳”的感觉。到底什么是“敬”呢?我觉得把别人真正放在心里就叫“敬”。这样做出来的动作才叫“礼”。有人把“礼”称作“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是最值得让人回味的相处和交往。
我们经常听家长说:哎呀!我那个孩子很头痛,我都不知道跟他讲过多少次了,还是讲不听。请注意,教育不是光讲,还要做。老祖先告诉我们:言教者讼,身教者从。这个“讼”就是跟你争辨的意思。我们常常说现在的孩子一言九顶,你说一句,他顶九句。这就是只有言教的副作用。身教比言教有效。“上行下效”就是这个意思。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者要时刻“反求诸己”。老师对家长和同学有礼,家长对父母,兄弟姐妹有礼,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答案往往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是品格的实践者,我们是素质的实践者,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我们应该先正己然后化人。
言教也是不可缺的。我觉得李炳南编的“常礼举要”很贴近生活,很容易懂。我们在美国,这些中国的老古板有用吗?其实,不管是哪里,原则是一样的:要把别人放在眼里,要把别人放在心里。没有人喜欢自己被忽视,被冷落,全世界都一样。这里没有美国,中国的区别,这是天理人情!
我把 “常礼举要”拿来略加增删,有十二部分:1. 居家 2. 在校 3. 处世 4. 聚餐 5. 出门 6. 访人 7. 会客 8. 旅行 9. 对众 10. 馈赠 11. 庆吊 12. 称呼。 我会在我的部落格上登出来,八月开始,每月一篇,到明年六月登完。我也会在课堂上讲解,但不会占用很多时间。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并写出自己的感想,让大家来讨论。
我觉得高班的同学还应该学“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先由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由贾存仁修订改编。我想节选其中易懂,易行的部分来讲。为了让同学们理解,我会同时打出英文译文。我也会在部落格上登出来,供同学们参考。
“礼”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素质”与“学历”有关,但不等于学历。如果我们去问一位大学生:假如你手里有一样非常好吃的东西,你现在拥有了它,你会怎么做?这位大学生毫不犹豫地说:吃了它,我会好好地享受它的美味。如果我们去问一位只有中学毕业的妈妈:假如你手里有一样非常好吃的东西,你现在拥有了它,你会怎么做?妈妈会毫不犹豫地说:给孩子吃。如果我们去问一位只有小学毕业的爸爸:假如你手里有一样非常好吃的东西,你现在拥有了它,你会怎么做?爸爸会毫不犹豫地说:给爸爸,妈妈吃。三人的学历不一样,答案也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只想到自己,还是同时也想到别人,而且想到更多的别人。可以这么说,素质好的人,总是把别人放在心里,想到自己比较少,想到别人比较多。
道理懂了,问题是怎么培养好素质呢?“三字经”的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里的“善”不是“善恶”的“善”,而是“纯洁天真”的意思,是“素质”的“素”的意思。小孩子的眼睛像两只摄像机,耳朵像两只话筒,一天不停地接受外界的讯号。可是,他的脑袋只能存储,还无法分辨什么是好讯号,什么是不好的讯号。因此,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孝”的表现就是“想到别人”。然后是“悌”,也是“想到别人”。孩子从小就看到爸爸,妈妈时刻想到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舅舅,阿姨,他就会效仿,学习,慢慢就养成习惯,什么事都会先想到别人,再想自己。他的素质就在孝悌,礼让,恭谦,友爱的家庭里形成了。反之,就会“苟不教,性乃迁”了。什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什么同学,朋友,我才不管呢,我自己最要紧。这样的人读到博士,素质还是差。他有很高深的知识,但只有很低的智慧。不过,这种案例很少,因为智慧低的人,往往知识也浅薄,就算读了博士,也做不了大事。不分美国,中国,全世界一样,“厚德”才能“载物”啊!
祖先留给我们很多知识和智慧,老师既要教知识,也要教智慧。同学们既要学知识,也要学智慧。这才是教育。看来清华的校训“厚德载物”不是光说给清华人听的。

祝大家暑假快乐!

梅老师 七月二十六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