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们,同学们:
时间真快,我们学校已经一岁了。一年来,同学们认真学习,家长们积极支持,我尽心尽力,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一,十篇课文的语言教学。第二,有关中秋,生肖,农历,春节,元宵,清明和端午的文化教学。第三,高班的成语,唐诗,汉字演变,SATII 和AP作文的教学。同学们都通过了文化和语言考试。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感谢。
有成绩,当然也有问题。一个是老问题:有些同学很少做作业,有些几乎不做作业。我了解:孩子跟大人一样,也有自尊心,不想让家长知道,让自己难堪,委婉地提醒他,聪明的孩子是可以领悟的。同学们会感谢老师的尊重和理解,会让自己做得更好,今后自己在面对世事时,也会变得更豁达。但是,完全没有压力也是不现实的。下学期开始,Exercise 的 Summary Reports 和 Teacher’s Assignment 要打印出来,先交给家长看,家长签字后,再交给老师。如果老师没收到,第一次会提醒他,第二次还是会提醒他,......。我相信同学们在家长和老师的提醒下,会挤出时间做作业的。
另一个是新问题:可以说是课堂纪律问题,也可以说是习惯问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人的行坐举止有良训:如“弟子规”言:『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勿箕踞,勿摇髀 』就是说落坐后两腿不要分得太开,切忌摇晃大腿。首先,落坐要轻缓,不要猛起猛坐,更要小心不要带翻桌上的茶杯。落坐后应该安静,不要左右摇晃,滑来滑去,给人以不安的感觉。不要把头倾靠椅背,以免显得懒散。也不要前俯后仰,更不应把腿架在椅子扶手上,或另一张椅子上,这是很失礼的。他人正在说话,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不要在中间插话,或谈话,扰乱他人视听。更不要隔席谈话,这也是很失礼的。应该先举手,再发言。说到“礼”,其实就是做人的道理。华人家长非常重视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做人的好坏,非常重视IQ的好坏,忽视了EQ的好坏。也就是非常重视硬体,忽视了软体。这是我们的通病,希望我们一起重视这个问题。“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就是说人们本来品性都差不多,由于习惯养成,而有了差异。这是没有教的缘故。软件系统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慢慢形成的。要改,就得伤筋动骨,甚至脱胎换骨。从现在做起吧!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谢谢大家来我的摊位帮忙捧场。虽是第一次参加,但效果不错。学中文在中半岛的华人新移民中已蔚然成风。我们在国内时根本想不到在海外要子女学中文会有多难,家长们说这成了他们最头痛的问题了。我对他们说:逼不是办法,求也不是办法。家长在家坚持讲中文,看中文电视,造成一个中文的环境才是办法。现在,我们知道中文会让我们的孩子们终生受用不尽,要赶快去上中文学校。其实,家庭环境比学校重要。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沉浸在中英双语的环境里。这样,他们的体内就有了中文的基因,不仅是语言,还有文化。文化就是软体。因为我们家长们的软体基本上是属于中华文化系统的,如果孩子们的软体基本上是属于美国文化系统的,那就无法进行中层次的沟通。比如在家庭观念,习惯培养,课业选择,流行文化,待人接物等看法上,亲子之间,会渐行渐远。如果孩子们的软体是中美各半,那就可以进行中层次的沟通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较紧密。所以,最近美国国务卿希拉莉访华时与中方签订了在四年内送十万名留学生去中国的协定。美国想培养出十万个洪博培 (会说中文的新任驻华大使),因为这样的人材太稀少了。对孩子们来说,兼容的软体比不兼容的软体好。美国的文化是阳刚的,张扬的,中华文化是阴柔的,内敛的,将它们调和折衷,这就成了我们新移民的优势,或者说,是我们的ID.我们可以游走在两种文化之间,真正的美国人和中国人只能固守一地,望洋兴叹了。
暑假到了,这是我们复习中文的好机会。大家知道,语言学习就是要不断地练习,否则,两个月下来,基本忘光,一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岂不可惜!其实,练习不在时间长,而在频率高。每天十五分钟应该是可行的。星期一,做Drill,星期二,做Level One,星期三,做Level Two,星期四,做Level Three, 星期五,写字, 星期六,做Teacher's Assignment,星期天,做“看图认字”.每周一课,十周十课,顺利接上下学期的课。请同学们做Execises 时记下 ASPN, AR 和 Time,做 Assignment 时,记下 Time,全部填入 Summary Report.先给家长看,然后 email 我,一周一次。同时,也请大家对我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希望。我可以利用这个长暑假总结,反省,改进。
Class 100 和 600 八月二十三号开学。 200 和 700 二十四号,300 和 800 二十五号,400 二十六号,500 二十七号开学。
谢谢!下学期见!
梅老师
Friday, June 11,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